TFT志工記錄|那些重要的小事
一個設計初心者的平面設計工作SOP整理
我是ㄧ個平時喜歡畫畫、簡單排版,但沒有受過正式訓練的設計自學者。過去半年我在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擔任設計志工,初探了設計工作的樣貌。在這半年的設計志工經驗中,我體會到除了讓畫面本身好看之外,「從觀眾視角去思考和設計物的互動」以及「為合作夥伴創造良好的體驗」,都是身為組織內的平面設計工作者重要的任務。
因此,我梳理了過去半年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眉眉角角,紀錄下我常常犯錯或忘記的小細節,以在意著「觀眾、合作夥伴體驗」核心,為自己整理出一套平面設計工作的SOP。如果能幫助到剛好看到這篇文章的你,那就真是太好了:)
我的平面設計工作SOP:ㄧ、拿到需求:確認風格、尺寸、呈現的載體
二、開始製作:排定時程->尋找靈感->嘗試與迭代
三、校稿:細節確認 -> 實際模擬測試
四、交付檔案
小結
ㄧ、拿到需求:確認風格、尺寸、呈現的載體
有時候給需求的人不一定會完整提供這些資訊,在開始製作之前務必先確認那些沒有提供的資訊是由設計者自由發揮,還是給予需求者腦中已有特定想像。就算需求明確寫了圖的尺寸,還是可以再次確認會在什麼載體上呈現,因為給出需求的人對尺寸的認知不一定夠熟悉,如果整張圖做好要放上去的時候才發現圖片比例不對,就會很想撞牆Orz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同載體有著不同的閱讀體驗,有不一樣的限制和可以發揮巧思的地方,如果沒有事先確認好,可能就無法做出最適合該載體的設計。以下用一些例子來說明。
不同載體的一些舉例
例如Facebook/Instagram呈現圖片的方式就不一樣,FB能在同一篇貼文中以組圖的方式呈現,但貼文和貼文之間圖片的呈現不會有連貫性;IG單篇貼文的圖片則只能一張一張右滑呈現,不過每篇IG貼文首圖之間的連結就是可以特別設計的地方。
之前就有遇過系列貼文的第一張圖長得一模一樣的情形(如下圖),這種情況如果在FB以四格組圖呈現就沒什麼問題,反正第二、三、四張圖一眼就能看出貼文之間的差異;但在IG上就會讓系列貼文每篇乍看之下都長得一模一樣,有點尷尬XDD (後來的解決方式是在首圖加上小標來做出區隔)
無論是印刷品或線上圖檔,都要從觀眾的視角去考慮如何和這個設計物互動,這通常也是我會和設計或行銷的mentor有著最多溝通的環節。
以海報舉例,大圖輸出的排版要特別注意「觀看者的視線高度和視野範圍」,因此連海報預計會被擺放的位置高度,都要在排版的時候被一併考慮進去,絕不只是在電腦上看得順眼就萬事ok了。
線上社群圖片也是一樣,最基本的是要「考量到這張圖會以怎樣的大小呈現在觀眾眼中」,例如podcast logo在手機裡呈現的感覺,就會和用電腦編輯時把圖開得超大的樣子非常不一樣。另外還有像FB組圖會呈現給觀眾的兩種視角(組圖畫面/點開圖片的畫面)、IG限時動態的觀眾互動、IG貼文圖片之間的滑動等等,都是值得思考和好好被設計的地方。
二、開始製作:排定時程 -> 尋找靈感 -> 嘗試與迭代
1.排定時程
常常會遇到手中不只一個任務的情況發生,各個任務都會有各自的進度,所以我會在剛進辦時把所有今天要做的任務寫下來,大概抓一下每項任務分配的時間,並隨時更新各個任務的進度。如果發現任務真的太多導致無法如期完成,也盡量要在這個時候就通知任務相關的夥伴,讓他們有時間可以調度人力或調整安排。
我自己半年下來的小小檢討是,應該要在一開始排定時程多留一些校稿的時間,才不會花了一堆時間和心思設計,卻因為來不及仔細檢查,在和mentor討論時才被提醒許多顯而易見的錯誤。
2.尋找靈感
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TFT學期志工旅程與療癒日常)提到的,除了多多使用設計人的好朋友 — pinterest來搜尋之外,平時在生活中搜集自己喜歡的設計風格/設計原則也很重要。
3.嘗試與迭代
這個步驟就是把圖做出來啦~因為我的經驗還很菜,沒辦法一下手就做出最好看最協調的成品,所以通常我會做有著些微差別的2–3個版本,互相必較、修改之後,再留下我最滿意的一個版本。
三、校稿:細節確認 -> 實際模擬測試
這是最基本、但常常被忽略的一個重要步驟。當已經盯著同一張圖一、兩個小時之後,通常在檢查時都會充滿盲點。所以我在校稿之前,會去喝個水、上廁所之類的,總之離開座位繞一圈再回來看XDD
以下列出幾項我認為在將圖交出去之前,自己可以再次確認檢查的部分。其實就是一些很基礎的原則,列出來純粹是要作為一個檢視清單,方便自己在校稿時一一確認有無缺漏。
⊙對齊
元素和元素之間相對位置的對齊、或是單一元素的置中對齊,這一點對於設計來說真的超超級基本,但總還是會有某些時候,當糾結在更複雜的細節時,或是不小心在設計過程中動到,就會忘記要把畫面中的元素做對齊。每次在和mentor討論時被指出沒有對齊到,就很想挖地洞鑽進去Orz
⊙要特別注意的一些眉角
- 重複出現的元素:多頁貼文中Logo的位置,或是標題的背景框等等
- 從別的檔案複製過來的元素:例如之前在做podcast宣傳圖的時候,每一集的視覺相同,只需要修改成新的集數和標題即可,但我有兩次都忘記改集數Orz 雖然是很簡單的工作,但事情一多真的會忘記QQ
- 每頁資訊中那些看起來很像但其實不一樣的東東:例如某次貼文中有兩頁要分別放上不同TFT老師的照片,臉盲的我把兩張照片的順序對調了,還讓行銷mentor半夜打了兩通電話請我修改Orz
(很羞恥地寫下一些白癡錯誤,希望可以藉此警惕自己不要再發生QQ)
⊙實際模擬測試
就像前面有提到的,不同的載體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體驗,和電腦螢幕呈現的畫面常常會很不一樣,所以需要模擬出觀眾實際會看到的畫面來做測試。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載體,以及它們模擬測試的方式。
- 紙本印刷:如酷卡、名牌等等,測試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直接印出它實際的尺寸看看!如果是印出來會有點困難的大型海報,至少可以在實際空間中量一下它未來的大小以及預計置放的高度,想像一下以觀眾的視角將如何吸收海報上的資訊。
- 印刷物:如帆布包、置於辦公室牆面的大型卡典貼紙、布簾等等。測試的方式可以用Photoshop在實際的物品/空間照片上,做出mockup來預覽未來印刷物製作出來的效果。
- 線上載體:最常見的是ig/fb貼文,也會有像是表單banner等比較特別的需求。我在instagram辦了一個測試用的小帳,在facebook也辦了一個測試用的粉絲專頁(粉專和個人帳號在發照片的一些呈現方式會不太一樣),前面說的fb組圖效果、ig滑動效果等,都可以在這個階段測試看看。線上載體真的很奧妙,明明感覺起來很簡單,但常常測試時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XDD(Social More HK 整理了fb最新版面的各種排版方式,我覺得十分受用!)
線上載體和印刷物最最基本的差別在於CMYK和RGB的色彩模式,之前犯過一個錯誤是在ai文件設定時雖然已經設定為RGB模式,但輸出圖片時誤選了CMYK,導致放到網路上時出現了奇怪的顏色。
所以在實際模擬測試之後,很有可能需要回去修正、迭代,這也是前面說要留足夠時間校稿的重要原因!
四、交付檔案
在完成設計、也模擬確認過之後,最後一步把檔案交出去就完成了!這個步驟會有兩種情況,分別是「直接匯出圖檔」和「交付ai編輯檔」,以下分別說明兩種情況各自需要注意的事項。
⊙匯出圖檔
這是比較常見的狀況,就是直接將設計稿輸出成jpg上傳給負責的夥伴。除了再次注意色彩設定以及尺寸,也要注意傳輸圖檔時是否會壓縮到檔案。
⊙交付ai檔
如果需要交付ai檔,通常有兩種用途。一種是拿給影印店輸出,另一種是要交給下一個人繼續編輯。若是拿給影印店,要注意文字是否已轉外框,以免檔案在不同電腦轉換間遺失字型。保險起見,也可以在檔案裡放一個「說明」圖層來交代檔案的尺寸、出血設定。
另一種要交給下一個人繼續編輯的情境通常是社群的系列貼文,先由設計做好視覺模板,之後同系列的文就可以讓處理文案的夥伴直接套模板輸入文字即可。
既然這個檔案要交給下個人編輯,我的習慣是會把圖層分類到我覺得對方可以理解的程度,並且把套模板時應該不會動到的圖層先鎖定好。接著向下個人交代圖中使用的字體、提供字體載點,並說明更改文字時我希望遵循的文字排列原則(像是對齊哪裡、如果字較多可以怎麼排列等等)。
兩種用途都要在交出檔案前,確認設計時拉進檔案的pdf/jpg等圖檔是否嵌入,並且確認對方的ai版本為何、是否需要輸出不同版本的檔案。如果有多個工作區域的話,可以適當地命名工作區域,不僅讓檔案更易讀,輸出圖片後也不必花時間一張一張點開重新命名。
小結
嘮嘮叨叨說了一堆,這邊用一張圖總結一下吧。
如果好奇我究竟在TFT做了哪些設計,可以參考我的作品集,裡面有放上部分我在TFT期間所設計的社群視覺。
此次設計志工的經驗中,很幸運的是可以直接使用組織設計規範定義好的標準色、標準字體,以及一些插畫素材,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處理風格一致性的問題,也幾乎不需要去煩惱如何配色。必須說TFT的標準色真的配得很讚,各種標準色的隨意排列組合都十分協調、色彩之間的對比也安排得恰到好處,既能清楚傳遞資訊、又不會太過刺眼。
在一次接到要自己配色的設計需求時,我清楚感受到了自己的局限。當不能使用已被定義好的標準色時,難題不只是要自己選擇好看的顏色,以及熟悉色彩之間如何適當地搭配。還要思考的事情是,什麼樣的顏色符合這個設計物被置放的情境?如何透過色彩之外的元素來傳遞品牌形象?
在TFT組織裡,志工的業務內容常被稱作「最重要的小事」。很幸運的是,我從實踐這些小事的過程中,梳理出了我認為在平面設計工作中重要的價值,分別是「從觀眾視角去思考和設計物的互動」以及「為合作夥伴創造良好的體驗」,並且找到了能對應這些價值的小小實踐。
這份設計流程的所提及到細節,相信在稍微摸過設計的人眼中都十分基本。梳理這些細節的目的對我而言,比較不像是記錄下什麼重大的發現,而是提醒著自己在未來如果有機會繼續做類似的工作時,能夠對照著這份SOP逐條確認,做出能貼合觀眾體驗、且讓合作夥伴安心的設計。
在真實的設計工作中,會有更多更複雜的細節需要留意、需要在更困難的環節做出決策。期許自己在那個時候,仍不丟失這些我最初在意的價值,這些最重要的小事。
如果想要了解和TFT志工旅程相關的故事,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分享:
👉 TFT學期志工旅程與療癒日常